身為一個家裡貓狗雙全,同時也是流浪動物志工的人,我的生活總是圍繞著各種毛茸茸的身影。但說來奇怪,每次帶我家那隻愛追松鼠的米克斯「阿財」和超級淡定的老貓「咪醬」去公園散步,我的目光總會不自覺飄向公園的水池或溪流邊。為什麼?因為那邊總能看到不少外來種水族動物,特別是那些看起來有點滑稽,背甲線條明顯的巴西烏龜們。牠們有些悠哉悠哉地曬太陽,有些則怯生生地躲在石縫裡。每次看到牠們,我就忍不住嘆氣,心裡想著:"唉,又是被人棄養的吧?" 這種情況實在太常見了。
目錄
養寵物絕對不只是"可愛"兩個字那麼簡單,更是一份需要堅持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責任。巴西烏龜(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牠們生命力強、小時候可愛到不行(那個翠綠的頭側斑紋真的很吸睛)、價格又親民,所以常常成為小朋友吵著要養,家長隨手就買下的"入門寵物"。但很多人根本沒搞懂,這些小傢伙能活多久、會長多大、需要什麼環境!結果呢?不用幾年,小龜變成大龜,家裡陽台的水盆根本裝不下,處理排洩物變得麻煩,或者單純就是膩了、懶了… 最後的結局?公園的水池、鄉間的灌溉渠、甚至山溝裡,就成了牠們最後的"家"。這種隨意棄養的行為,不僅殘忍,更對台灣本土生態造成可怕的衝局(想想牠們強勢的競爭力對原生斑龜、柴棺龜的威脅!)。每次在野外看到一隻明顯是棄養的巴西烏龜,心裡就揪一下,這絕對是錯誤飼養觀念導致的生態悲劇。
我真的必須強調:在決定帶任何生命回家之前,請務必了解牠的一切!這點真的超級重要!
認識這個小傢伙:巴西烏龜的前世今生
我們常說的"巴西龜",其實有個更精確的名字叫"紅耳龜",最大特徵就是眼睛後方那兩塊超級顯眼的鮮豔橘紅色斑塊,看起來就像戴了耳機!不過,"巴西烏龜"這名字在台灣實在太過深入人心,幾乎成了通用名稱。牠們老家其實不在巴西,而是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帶(所以美國那邊叫Red-eared slider)。因為牠們適應力強得像打不死的小強、繁殖力又超驚人,加上價格低廉,在 70~90 年代被大量輸入台灣當寵物市場的搶手貨。結果咧?棄養潮加上超強的生存能力,讓牠們迅速在台灣各地的水域落地生根,變成強勢的外來入侵種,嚴重擠壓了我們珍貴的原生龜種(像食蛇龜、柴棺龜、斑龜)的生存空間。這告訴我們,光看牠們小時候可愛就衝動飼養,後面會付出多大的生態代價!
辨認特徵:一眼認出巴西烏龜
要認出巴西烏龜並不難,抓住幾個關鍵點就好:
- 招牌紅耳: 這是最最最明顯的標誌!頭側眼睛後方那塊幾乎無法忽視的鮮豔橘紅或暗紅色橢圓斑塊,就像貼了兩片亮片。幼龜的紅色特別飽滿鮮豔,成年後顏色可能變暗或面積變小,但還是看得出來。
- 背甲花紋: 幼龜時期背甲是漂亮的翠綠色,上面佈滿深淺交錯的環狀紋路(像藝術品),隨著年紀增長,綠色會逐漸轉為黃褐色甚至深棕色,那些花紋也可能變得模糊不清。背甲邊緣通常會有黃色或淡綠色的邊線。
- 腹甲斑點: 幼龜腹甲(肚子的殼)是黃色的,上面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或塊狀紋路,看起來像潑墨畫。這些斑點在成龜身上通常還會保留,但顏色可能變淺或變得不那麼清晰。
- 水性極佳: 牠們是標準的水龜,腳趾間有發達的蹼,游泳技術一流,超愛在水裡活動和覓食。曬太陽對牠們來說是日常必須行程!
小提醒: 市場上有時會看到所謂"黃耳龜"或"甜甜圈龜",牠們和巴西烏龜算是親戚(同屬Trachemys),特徵很像(例如背甲花紋、習性),但耳朵的顏色是黃色或沒有那麼鮮豔的紅色。照顧方式也大同小異。
下面這個表格幫你快速掌握巴西烏龜從幼龜到成龜的變化過程:
特徵項目 | 幼龜時期 (殼長 | 亞成體 (殼長 10-15cm) | 成龜 (殼長 > 15cm) |
---|---|---|---|
背甲顏色 | 鮮綠色,紋路清晰像藝術品 | 開始轉為黃綠色或橄欖綠,紋路漸模糊 | 深棕色、墨綠色或黑綠色,紋路可能消失 |
頭側紅斑 | 非常鮮豔飽滿的橘紅色 | 紅色變暗,面積可能略減 | 暗紅色或磚紅色,面積縮小 |
腹甲顏色 | 鮮黃色搭配明顯黑色大塊斑點 | 黃色變淡,黑斑點顏色變淺 | 淡黃或米黃,黑斑點模糊或僅剩部分 |
體型大小 | 硬幣大小到掌心大 (3-8cm) | 手掌大小 (10-15cm) | 可能超過成人手掌大 (15-30cm) |
食性 | 偏肉食性 (蛋白質需求高) | 雜食性逐漸增強 | 明顯雜食性 (植物比例大增) |
看著公園水池裡那些背甲發黑、紅斑黯淡的大傢伙,再回想寵物店水族箱裡那些鮮豔活潑的小綠龜,變化真的很大對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養到一半就後悔了。巴西烏龜的適應力雖然強,但從幼龜到成龜的外觀變化,常常超出飼主當初的想像。別被牠們小時候的樣子騙了!巴西烏龜絕對不是"永遠長不大"的小可愛。
給牠一個安穩的家:巴西烏龜飼養環境的關鍵密碼
巴西烏龜飼養不像養貓狗,準備個碗、買包飼料、放個貓砂盆就能搞定。龜類對環境的要求細節很多,而且隨著牠們長大,需求會不斷改變。這點我是在幫忙照顧收容所暫時安置的幾隻巴西烏龜後,才真正體會到麻煩之處(尤其是水質維護和空間需求!)。結合自己的觀察和獸醫師的建議,整理出幾個最重要的環境要素:
水域環境:不只是水盆那麼簡單!
- 空間是王道: 這點我真的要強調再強調!很多新手最大的錯誤就是用個小圓盆或小塑膠盒養龜。想想看,讓你在浴缸裡生活一輩子是什麼感覺?龜需要足夠的空間游泳、探索、轉身。最最最最最基礎的規則:水族箱的長度至少要是龜甲長的 5 倍,寬度至少是龜甲長的 3 倍。 一隻成龜殼長 25 公分,那牠需要的空間至少是 125 公分長 x 75 公分寬!而且水位深度至少要讓龜能輕鬆游泳(通常成龜需要水深超過 30 公分)。隨著龜長大,必須不斷更換更大的缸!我家沒地方放大水族箱,所以我絕對不敢輕易帶龜龜回家養,就是這個道理。
- 乾淨的水是健康基礎: 巴西烏龜吃得多拉得多,水質惡化超快的!只用一個小外掛過濾器?根本撐不住。強大的過濾系統是絕對必要投資! 滴流盒、圓桶過濾器這類過濾能力強的才夠力。即使有過濾器,定期換水(每次換掉 1/3 到 1/2 的舊水,換入除氯過的新水)還是不能偷懶。水質差直接導致各種皮膚病、爛甲、白眼病!別忘了控溫,冬天需要加溫棒,維持水溫在 22-28°C 之間(幼龜或生病龜可能需要接近 28°C)。
- 上岸曬太陽:不可或缺的生存需求! 龜是變溫動物,需要靠外在熱源提升體溫和代謝。在野外,牠們大部分時間都在曬太陽。在人工環境裡,必須設置一個完全乾燥的浮島或曬台(要大到足以容納龜的整個身體),並在曬台上方安裝專用的爬蟲 UVB 燈泡 + 聚熱燈泡(提供 UVA 和熱源)。UVB 燈幫助龜合成維生素 D3,這是吸收鈣質的關鍵!沒有 UVB,絕對會導致軟殼症(代謝性骨病 MBD),非常痛苦且致命。燈的高度和瓦數要根據缸的大小調整,確保曬台溫度在 30-35°C 之間。每天開燈 10-12 小時模擬日照。這筆電費開銷,也是養龜前要考慮的。問自己:我家有足夠空間放大水缸,並能負擔加溫棒和 UVB 燈的長期電費嗎?

吃什麼?怎麼吃?巴西烏龜飼養學問大
餵食看似簡單,卻是導致很多健康問題的根源!回想有一次,收容所一隻被棄養的巴西烏龜因為前飼主只餵豬肉(是的,你沒看錯,就是生豬肉!)導致嚴重營養不良和維生素缺乏,背甲軟化變形,看了真的很心疼。巴西烏龜是雜食性,但不同階段需求不同:
- 幼龜 ( 需要較高的蛋白質促進生長。優質的水龜幼龜飼料(蛋白質含量約 35-40%)應為主食(佔 70%)。
- 亞成體 (10-15cm): 蛋白質需求開始下降。飼料為主(佔 50-60%),搭配水生植物和少量蔬菜。
- 成龜 (>15cm): 明顯偏向植食性。優質成龜飼料(蛋白質約 25-35%)僅占 25-40%,其餘為大量深綠色蔬菜(地瓜葉、A菜、大陸妹、浮萍、水芙蓉)、偶爾少量水果(草莓、藍莓)。
絕對不能餵的食物:
- 高脂肪肉類: 肥豬肉、牛油塊… 會導致嚴重肝臟負擔和脂肪代謝問題。
- 人類加工食品: 麵包、餅乾、火腿、香腸、巧克力… 鹽分、油份、添加物對龜有害。
- 乳製品: 龜無法消化乳糖。
- 特定有毒植物: 蔥、蒜、韭菜、菇類、某些觀賞植物。
- 生肉(尤其豬肉): 寄生蟲感染風險極高!絕對禁止!
我見過太多亂餵導致龜生病的案例了!定時定量很重要,幼龜可以每天餵,亞成體隔天餵,成龜甚至可以兩三天餵一次。每次餵食量大概控制在龜頭部大小的份量(約等於飼料體積),寧可少餵也不要過量!肥胖對龜的健康危害非常大(會壓迫內臟、造成脂肪肝)。可以把蔬菜綁在石頭上沉入水中,增加覓食樂趣和活動量。
守護龜龜健康:常見巴西烏龜疾病預防與應對
照顧貓狗已經夠讓我繃緊神經了,龜龜生病時更讓人頭大,因為牠們非常擅長隱藏病痛(野生本能),等到症狀明顯時,通常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加上台灣專業的爬蟲獸醫相對稀少(通常集中在都會區),收費也較高,所以巴西烏龜疾病預防絕對重於治療! 透過志工網絡和獸醫師的分享,我整理出巴西烏龜最常出現的健康殺手:
頭號敵人:呼吸道感染與肺炎
這是最常見也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症狀包括:張嘴呼吸(像在打哈欠,但頻率很高)、呼吸時脖子伸長、發出類似咳嗽或打噴嚏的奇怪聲音(嘶嘶聲、咔咔聲)、鼻孔堵塞或有黏液分泌物、在水裡會側傾或漂浮不穩(因為肺部發炎影響浮力)、精神萎靡拒食。
主要原因: 溫差過大(例如換水時沒注意水溫、冬天加溫設備故障)、環境通風不佳導致濕悶、長期水質骯髒滋生細菌、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
預防與治療:
- 重中之重:維持恆定且適宜的溫度! 水溫和陸地區溫度都要穩定,避免劇烈溫差(尤其在換水時,新水溫度要接近原缸水溫)。冬天加溫設備要可靠。
- 加強過濾,勤換水,保持水質乾淨。
- 提高環境溫度: 一旦發現疑似症狀,首先將水溫和陸地區溫度提高到 28-30°C,這樣能提升龜的代謝和免疫力。輕症有時靠這樣就能緩解。
- 盡速就醫: 如果症狀明顯或持續未改善,絕對要馬上找專業的爬蟲獸醫!通常需要抗生素注射或口服治療,拖久了會要龜命!
甲殼的噩夢:爛甲病與軟殼症
- 爛甲病: 細菌或真菌感染甲殼。症狀是甲殼出現軟化、發白、發臭的區域,甚至出現凹洞、滲出液或血膿。觸摸病變處龜會疼痛掙扎。病因幾乎都是水質長期極度骯髒或外傷感染導致!
- 軟殼症(代謝性骨病 MBD): 這是全身性的嚴重疾病!症狀是背甲和腹甲摸起來異常柔軟(像塑膠或皮革)、甲殼變形(邊緣上翹、中央凹陷)、四肢無力難以支撐身體、拒食。嚴重時甚至會骨折!幼龜特別容易發生。根本原因就是缺乏 UVB 照射和/或鈣質攝取不足! 預防與治療:
- 維持優良水質是預防爛甲的第一守則! 定期換水,強大過濾。
- 曬台、UVB燈、熱點缺一不可! 這是預防 MBD 的唯一方法。UVB 燈管有壽命(通常 6-12 個月),即使燈還會亮,UVB 輸出也會衰退,必須定期更換!別省這個錢。
- 補充鈣質: 幼龜和繁殖期母龜特別需要。可以在食物上定期、適量地撒上專用的爬蟲鈣粉(含維生素 D3)。頻率請諮詢獸醫,過量也不好。
- 曬太陽(可控情況下): 如果天氣好,可以將龜連同水盆放到安全的戶外環境(避免貓狗襲擊、避免溫度過高、要有陰涼處和躲避處),讓牠直接曬真正的陽光半小時到一小時(避開正午烈日),這是最好的天然 UVB來源。但絕對不能隔著玻璃曬(玻璃會過濾掉幾乎所有UVB),也不能離開水太久(會脫水、熱衰竭)!
- 爛甲需專業處理: 一旦發現爛甲,必須請獸醫清創(挖掉腐爛組織),並使用抗生素藥膏或藥浴。嚴重感染需要全身性抗生素治療。自己亂處理可能讓感染更深層!
惱人的眼疾:白眼病
症狀很明顯:雙眼或單眼腫脹、緊閉無法張開,眼周可能有白色分泌物。龜會因為看不見而拒食,非常危險。病因通常是水質惡劣導致細菌感染,有時也可能因為維生素A缺乏(比較少見)。 預防與治療:
- 又是水質! 乾淨的水是預防眼部感染的關鍵。
- 就醫用藥: 需要獸醫開具專用的眼藥膏或眼藥水(通常是抗生素類)。醫生會教導正確的上藥方法。自行購買人用眼藥水通常無效甚至有害。
- 強制餵食: 如果因為眼睛睜不開而拒食,可能需要暫時強制餵食(用專用營養泥或液體飼料),維持體力。
寄生蟲問題
體內寄生蟲(如線蟲、絛蟲)和體外寄生蟲(如水蛭、龜蝨)都可能困擾龜龜。症狀包括:拉肚子(糞便不成形、有黏液甚至血絲或蟲體)、食慾不振但消瘦、精神差、嘔吐、頻繁張嘴、浮水異常、皮膚或甲殼上有可見的蟲體。 預防與治療:
- 來源管控: 避免餵食生肉活餌(魚、蝦、蟲),這些是寄生蟲的重要來源。以安全衛生的飼料和處理過的蔬果為主。
- 新龜隔離檢疫: 新帶回家的龜,無論來源,都應先單獨隔離飼養至少 1-2 個月,觀察有無異狀,最好能做一次糞便檢查。
- 環境清潔: 定期清理環境,減少寄生蟲卵滋生。
- 定期健檢: 定期帶龜做健康檢查(尤其糞檢)。
- 就醫驅蟲: 確認有寄生蟲感染,需由獸醫開具適合龜類的驅蟲藥(劑量與貓狗完全不同,絕對不能亂用人藥或貓狗藥!)。可能需要多次療程。
說真的,養龜後續的醫療費用和找醫生的難度,常常比買龜的錢高出幾十倍!這也是棄養的原因之一。所以飼養前,務必確認住家附近是否有能看龜的專業獸醫,並了解相關費用可能不低!
這邊幫大家列出幾種巴西烏龜常見疾病的症狀及預防措施:
- 呼吸道症狀: 張嘴呼吸、呼吸聲異常、鼻孔分泌物、側飄。
- 甲殼問題: 甲殼軟化變形、出現異味或腐蝕區域、發紅發炎。
- 眼部問題: 眼睛腫脹無法睜開、有白色分泌物、拒食。
- 寄生蟲感染: 腹瀉(帶黏液/血絲/蟲體)、異常消瘦、皮膚有蟲體。
- 皮膚問題: 皮膚發白潰爛、脫皮異常、出現棉絮狀物(水黴)。
- 浮水異常: 長時間側浮、後端浮水(肺炎可能)、沉不下去(氣腫可能)。
- 精神食慾: 長期拒食、活動力極低、對刺激反應遲鈍。
巴西烏龜疾病預防核心:恆溫優質水 + 足夠空間 + UVB照射 + 均衡飲食 + 定期觀察!
漫長的陪伴:巴西烏龜的驚人壽命與責任
這絕對是飼養巴西烏龜前最重要,卻最容易被低估的一點!很多人以為烏龜行動慢吞吞,壽命大概跟兔子或天竺鼠差不多吧?錯!大錯特錯!
一隻在良好飼養環境下、沒有遭遇嚴重疾病的巴西烏龜,平均壽命輕鬆可以達到 20 到 30 年!照顧得特別好的個體,甚至活過 40 年也不是不可能!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
- 如果你在大學時買了一隻小龜,牠可能會陪你經歷畢業、找工作、換工作、結婚、生子、孩子上大學… 這是一段非常非常長的人生旅程!
- 你現在的居住環境(租屋處、小套房),能否在未來 20 年都容納一個越來越大、需要強力過濾和燈具的水族箱?
- 你的經濟狀況是否穩定,能夠負擔長達數十年的電費(加溫棒、過濾器、UVB燈)、飼料費、更換設備費用,以及可能出現的獸醫醫療費用(這通常不便宜)?
- 你的生活規劃(例如未來可能出國深造、移民、頻繁搬家)是否能把龜納入考慮?
- 萬一你無法繼續照顧牠(生病、年老、意外),是否有可靠的親友願意且能夠接手照顧牠未來可能長達幾十年的生活?
認真想想,這真的是一隻巴西烏龜活得夠久時,可能會經歷的人生里程碑:
人類年齡階段 | 可能發生的事件 | 烏龜狀態 |
---|---|---|
20歲 (買龜) | 大學畢業、初入職場、租小套房 | 幼龜 (掌心大),需要小缸 |
25-30歲 | 可能換工作、結婚、買房/換租屋處 | 亞成龜 (手掌大),需要換中缸 |
30-40歲 | 生子、育兒、事業衝刺期、可能搬家 | 成年龜 (可能超過20cm),需要大缸或訂製龜缸 |
40-50歲 | 孩子離家、中年危機、照顧年長父母 | 壯年龜,設備可能需更新 |
50-60歲+ | 準備退休、體力下降、考慮移居 | 龜可能仍在世!成為家庭長輩 |
看著這個表格,是不是有點震撼?養一隻巴西烏龜,對牠的承諾幾乎等同於照顧一個孩子到成年!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收容所看到那些被棄養的大龜時,心情總是特別沉重。牠們經歷了漫長的成長,卻在壯年或老年時被丟棄,只因為主人覺得"麻煩"、"沒空間"、"要搬家"、"孩子不玩了"。這種棄養行為,無論對龜的生命還是生態環境,都是極大的傷害。
問自己:我真的準備好承擔這份長達數十年的責任了嗎?我的家人是否也理解並支持?
>> 關於養龜,你可能想知道的更多(Q&A)
這邊整理幾個常被問到的問題:
-
Q:巴西烏龜會認主人嗎? A:龜的智商和理解方式跟貓狗完全不同。牠們主要靠條件反射和習慣。牠們可能會認得餵食的手(知道這個出現代表有食物),可能對頻繁照顧牠的人比較不害怕(習慣你的氣味和動作),但不像貓狗那樣有情感性的"認主"或依附關係。不過,養久了,你會發現每隻龜都有獨特的個性(有的膽小,有的貪吃鬼,有的特別愛曬燈)!
-
Q:烏龜需要天天餵嗎? A:不需要!過度餵食是新手常犯的錯誤,會導致肥胖、成長過快(軟殼風險)、水質快速惡化。幼龜(15cm)代謝慢,通常 2-3 天餵一次就足夠了。每次餵食的量大概是龜頭部大小的體積(約等於飼料體積)。寧可少餵也不要過量!定時定量比天天餵更重要。
-
Q:烏龜缸的水多久換一次? A:這沒有標準答案,取決於你的過濾系統強度、缸的大小、龜的大小數量、餵食量和頻率。關鍵是觀察水質!如果水開始有明顯異味、變得混濁、或者水面有很多泡沫久久不散,就該換水了!即使水看起來還行,定期部分換水也很重要(例如每週換掉 1/3 到 1/2 的水),抽掉底部的髒污,加入除氯過(曝氣或用水質穩定劑)的新水。有大功率過濾器的大缸,換水頻率可以低些(一週~兩週一次);小缸或過濾弱的缸,可能兩三天就要換一次。測試劑(氨、亞硝酸鹽、硝酸鹽)是更科學的判斷依據(理想是氨和亞硝酸鹽=0,硝酸鹽
-
Q:市面上烏龜種類那麼多,該怎麼選?如果想了解更多不同龜種的差異和飼養重點怎麼辦? A:這問題問得好!選擇寵物龜確實需要做足功課。不同龜種(例如水龜、箱龜、陸龜、側頸龜)的生活習性、環境需求(水陸比例、濕度、溫度)、食性、成體大小和性格差異非常大!絕對不能只看幼體可愛就衝動購買。舉例來說,常見的巴西烏龜是典型的水龜,需要很大的水域空間;而像蘇卡達這種大型陸龜,成體可以長到非常大(可能需要庭院!),需要乾燥高溫的環境和完全不同的飲食。在做決定前,務必徹底研究你想要飼養的龜種未來十幾二十年所需的一切! 如果你想更全面地認識各種常見的寵物龜,從牠們的外觀特徵、生活習性到飼養要點,有一篇整理得非常清楚的圖文介紹值得參考——這篇「烏龜品種全圖鑑:從水龜到陸龜,常見寵物龜品種一次看懂!」的文章,把市場上常見到比較少見的龜種都囊括了,圖文並茂地說明牠們的特點和飼養難點,對於想入門或有興趣了解龜類多樣性的人來說,是個很棒的知識庫。裡面涵蓋了各種水龜(像鑽紋龜、地圖龜、甜甜圈龜)、箱龜(如東部箱龜、三趾箱龜)、以及陸龜(如櫻桃紅腿象龜、赫曼陸龜)等常見寵物龜種的基本介紹,能幫助你更清晰地評估哪種龜最適合你的生活環境和照顧能力。
點擊這裡看這篇實用的「常見烏龜品種」總整理:烏龜品種全圖鑑:從水龜到陸龜,常見寵物龜品種一次看懂!。記得,充分的認識才是負責任飼養的第一步!